【《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读后感】杨彦军

来源:赤壁分局 时间:2019-07-08 作者:杨彦军 责任编辑:卓思佳

“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

--习近平

工作之余,认真研读了《在正定》这篇文章后,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忍不住写下此感,用以审视自我、瞻望远景。

198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片土地,浓墨淡彩地写下了从政诗篇的第一笔。直到现在,人民群众都念念不忘他对正定的全心全意。

体察百姓疾苦,他为正定摘下“高产穷县”的帽子。曾经的正定,虽然量产千亩,群众却仍然吃不饱、穿不暖,听到群众吐苦水道“一年干下来,从年头吃不到年尾”,他的心狠狠地揪住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是不是“好县”应该以老百姓生活的好不好来衡量。于是,习近平总书记跑省进京,向各级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最终减征购粮食2800万斤。习总书记时时处处都在为群众谋利,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其实做任何事都应该像他这样。

鼓励共同富裕,他为万元户颁发“率先致富奖”。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为鼓励人民群众积极致富,设立了“伯乐奖”“自学成才奖”等奖项,清晰地划分出勤劳致富与剥削致富的界限。习总书记抓住主要矛盾,明确改革大方向,才可以将改革进程快速推进。

心系祖国花朵,他为孩子们争取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兴、人才兴、事业兴。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村里实在无钱置办校舍的情况下,自费给学生买书、建教室。“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足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时,就已经明白应该把教育放在第一位。

三十年前,习总书记就以正定为起点,形成了今天中国发展未来的谋划和思路:百姓为先,教育为重,共同致富。思想水平层次之高、眼光之长远,令人叹服。

现如今的中国,正是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勇于改革的实干精神,到今天仍然必不可少。在今天,认真简朴的工作之风,正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不攀比、不要求、不浪费、不显派头,习近平总书记由始至终都在做,正定改革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因为思想作风板正了。

无论各行各业,都应该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苦力修行和修身立德。身在单位,就应该以身作则,杜绝奢侈之风、攀比之风等不良风气。只有正自身作风,保持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思想意识,才能沿袭党的优良风气和党的先进性,才能引导工作顺利进行。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标语,更是我们面向未来做出的承诺。时代不断变迁,设备不断先进。进单位仅仅两年,老师傅们对我们言传身教,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精神,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所谓“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水文工作平凡、繁琐、艰辛,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出差更是家常便饭;无论严寒酷暑、日夜交替,检测设备、防汛测报、地形测量是我们的生活常态。既已选择,便不会犹豫不前;既已身在其中,就要学会热爱;既已作出选择,一定不会畏惧。我们已然投身于基层水文事业之中,便会担当起工作的责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水文事业付出自己的热忱,在最平凡的岗位书写最不平凡的人生。

在未来的进程之中,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言传身教为指明灯,勇于解放思想,做事抓住重点,培养创新精神,锤炼出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品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