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职业文明风尚、岗位创新创效创优

来源:中游局 时间:2021-09-22 作者:团委、工会 责任编辑:卓思佳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职业文明风尚、激励动员广大青年职工岗位成才,中游局团委、工会将制作 “创新、创效、创优”成果系列展,集中展示各集体的创新成绩。

中游局青年“创新创效创优”成果展示第三期

便携式缆道测控系统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创新。陶岔水文站为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渠首陶岔引水闸出口流量控制站,2018年,为满足陶岔水文站水文仪器比测需求,针对该站无人值守、不宜建设缆道房的特点,设计了便携式缆道测控系统,测控仪随带随测,可完成测验断面全自动、半自动、手动流速仪缆道测流过程以及拖载其他各类仪器在断面进行测验。

测控仪整体由触摸屏人机界面控制单元、手动按钮控制单元、PLC控制单元、变频器调速单元及水下信号收发单元五个单元组成。自动测验的流程控制、逻辑判断部分由PLC控制,解决了触摸屏在进行逻辑判断后发指令存在延时、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测控仪还设计了铅鱼运行精准定位操作,可有效消除停止命令发出后铅鱼的运动惯性,减少累积误差,使铅鱼运动行程控制更加精准,从而实现铅鱼“一键泊车”。增加了缆道垂度表预置功能,可精准反映出铅鱼的实际空间位置,为自动调整以恒高于水面一定高度拖拽ADCP做好准备。

便携式缆道测控系统将机械与电气分离,电气控制封装在测控仪中,便于携带及维护保养,无需建设缆道房,节约了水文测验成本。该系统可推广至水文缆道巡测站点上使用,或作为水文测船上流速仪测流时的测控仪器。

6.jpg

水文勘测分局生产管理信息平台


一、背景

水文基层勘测分局(以下简称“分局”)作为水文测报工作的“排头兵”,近年来,随着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分局垂直建设或管理的业务系统越来越多,这些业务系统功能入口众多,系统之间因不互联互通,分局信息系统相关的业务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现象,分局综合信息生产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二、设计思路

平台立足于分局的综合生产信息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发,平台覆盖了分局主要的生产管理业务信息,包括:测站基本信息(简介概况、历史严革、大事件、特征值、地理信息等)、业务生产管理信息(监控系统、各业务系统、仪器设备信息、任务管理、规章规范等)、数据信息(测验项目、报汛数据,测验数据、历史整编成果展示等)等,是分局综合信息的管理、查询与展示、标准化宣传与信息发布平台,也是基层分局各生产系统的门户平台。

平台耦合了CMS内容管理系统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并制定了数据接口规范,采用最新通用的B/S架构,完成了分局测站基本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组织对外发布;多业务系统的门户集成、多渠道数据接入和可视化应用展示。

三、关键技术

基于电子地图的展示技术、基于H5的CMS内容管理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二维码技术、前后端分离设计、缓存技术、安全技术。

四、创新性及亮点

水文勘测分局生产管理信息平台立足基层分局综合生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了数据接口规范,为基层多个业务系统提供统一入口集成门户,平台覆盖了分局主要的生产管理业务信息,包括:测站基础信息、业务生产管理信息、成果数据信息等。平台开发过程中通过信息组织方式、平台架构、展示方式等技术创新,实现了分局综合信息的管理、查询与展示、标准化宣传与信息发布等功能,解决了分局普遍存在的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孤岛”问题,提高了分局综合信息生产管理水平。

    7.jpg

    8.jpg

    长江中游河段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体系的建立

    一、背景阐述

    无人机低空遥感作为非接触式测量手段,可直接快速获取三维空间数据,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高,数据生产周期短、具有不接触性、高密度、高精度、作业成本低等特点。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形成了适合长江中游河段水文河道测绘的整套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体系,包括设备组成,技术手段,数据产品,应用场景四个部分,如图一所示。

    二、创意内容

    (1)首次创造性使用了免像控摄影测量技术手段快速获取水边。在2021年长江长程水道地形测量项目中采用了摄影测量手段测量水边,在河道测绘业内,具有首创性。用此方法施测了240km的长江水边,均进行了精度验证,成果质量满足项目要求,节约了生成成本。

    (2)自主编写了点云提取断面软件。中游局河勘中心自主设计并编写了点云提取断面软件,实现了河道断面的提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用于崩岸监测、三维建模并与BIM技术结合、水政监察、河演分析、河道地形领域。在2021年长江长程水道地形测量项目中,使用无人机激光雷达测量技术手段测量了186km2洲滩地形。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应用节约了生产成本的同时,减轻了测绘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