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水文数字经济心得体会

来源:赤壁分局 时间:2022-12-22 作者:陈亚健 责任编辑:莫登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水文局局长程海云在《发展数字经济 打造水文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发展水文数字经济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是适应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报告中阐述了目前我们水文的三大痛点,一是在自身业务发展方面:数据流不畅通,信息孤岛较多,和外界连接不够,无法敏锐感知新变化新需求,像我们基层水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和地方各单位接触很少,信息闭塞,错过很多项目,在做项目的同时也会出现认知偏差,打个比方,做一个任务如果死扣“规范”,在小数点后两位之中无限纠结,而没有充分考虑业主的需求,就是“快”,浪费了时间不说,还得不到好评,这就是没有敏锐感知新需求。把水文数据当作资源的意识不强,潜力未充分释放,据我认知除了水文自己不觉得,其实很多单位还是把水文资料当“宝贝”,设法从各种渠道获得资料来进行各种项目的计算或者评价,而我们自己却在这方面意识不强,没有深度发掘自身资料的优势,创造性的和需求用户达成各种合作,没有让“宝贝”发挥起作用。水文产品多样性欠缺、展现效果不佳、时效不高,在对外的产品展示当中,水文资料似乎还是以“初级产品”示人,水位多少、流量多少,没有做到“深加工”,展现产品的多样性,再就是时效不高,和我前面提到的,有时为了钻规范的牛角尖,而耽误了时效。第二是在对外提供服务方面:服务主要是以水文勘测、河道测绘为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项目,成本高、利润薄、附加值低。此处说出了我们的辛酸,自我从事水文十多年,回忆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项目”,成本高、利润薄,当我们扛着仪器走在膝盖深的滩涂里,自身感觉就是在靠力气赚钱。经济发展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不可持续现象尤为突出,今年接了项目明年不知道项目在哪,项目粘性小,缺乏稳定性,在可持续方面确实捉襟见肘。第三是在外部环境考验方面:跨界渗透不断加剧,部分企业深度跨界水文业务,数字技术精良,算力资源丰富,水文已经被推到竞争的大舞台上,平静的水面将要掀起巨浪,外行打内行优势在于他不守“规矩”,一个传统行业发展久了弊病很深,而外行可以不吃套路,重新洗牌,高起点,新规则,只要能满足需求,即为优质,俗语讲“一拳打死老师傅”。邻近行业发展加快:气象、海洋、环保、交通等相邻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推进,水文相较有一定差距,我刚上班时,用ADCP、用转子流速仪,现在工作十几年了,还是ADCP、转子流速仪,现在智能化手段这么高了,我们还是需要轮流值守分中心,夜里2点最难熬, 无论数据是否正常,都要强行唤醒自己,逐个查看数据,晚上熬夜值班,白天又去测流取沙,水文去人工化亟待实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人都在进步,我们原地踏步就是退步了。

以上三大痛点针针见血,听完如鲠在喉,报告进一步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发展水文数字经济需要科学统筹规划,高位推动、先行先试、双轮驱动、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开展水文业务数字化转型、推进水文数据价值化工作、提升水文数字化管理水平。

从水文分局角度,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上级部署的新仪器、新系统、新软件的试用任务,培养青年的数字化思维和兴趣,加强测试、深入研究,从思想根源上弄明白为什么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杜绝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坚决抵制敷衍的心态,为水文数字化转型冲锋陷阵。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学习体会,如有不足、局限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