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沂蒙精神心得体会

来源:赤壁分局 时间:2023-07-10 作者:陈亚健 责任编辑:卓思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7月3日至6日,我有幸参加中游局干部临沂进修班,深入的学习了沂蒙精神,被大青山突围战役、孟良崮战役的气壮山河所震撼,被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所感动,在专题教学《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中,老师讲授了沂蒙精神三条现实启示,让我受益匪浅,现就沂蒙精神的三条启示讲述个人心得体会: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是沂蒙精神的首要启示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孕育形成的。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以沂蒙革命根据地为主的山东根据地,也就没有沂蒙精神。从历史文化传承看,山东根据地成为沂蒙精神形成的物质载体,是沂蒙精神孕育形成的沃土厚壤。建党初期,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沂蒙地区播撒革命火种。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是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政府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被誉为“华东延安”。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从根据地发展看,山东根据地是在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成长壮大的。193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希望中央加强对山东抗战的领导,并增派骨干力量。毛泽东同志敏锐把握山东的战略地位、斗争基础和沂蒙地区山多崮险的特点,高瞻远瞩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策,分三批派来山东200多名干部。八路军主力部队115师随后来到山东。这些战略举措,不仅壮大了根据地党和军队的力量,而且直接带来了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从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看,毛泽东同志曾讲到,四野的主力,三野的一半,二野的一部分,一野还动员了几万兵,都是从山东动员的。罗荣桓同志也说过,如果没有山东根据地,要集中那么多的兵力进军东北是不可能的;没有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集中我军向北转移就没有立足点,对后来大江南北的作战支援也将是很困难的。山东根据地的这些独特贡献,归功于党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政治信仰不动摇是沂蒙精神的最高启示

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些领导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沂蒙精神从根本上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与信任。正是具有崇高信仰的党和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才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出路和希望,才会义无反顾地坚定跟党走,才会把满腔热情和全部干劲倾注到革命和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也是坚定政治信仰的前提。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正是因为一代代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对政治信仰坚定不移,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我们才能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对党绝对忠诚,就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信仰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沂蒙精神的最高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我们党之所以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军民同心情深是坚实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是同心情深铸就铜墙铁壁。“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从1937年到1949年,仅沂蒙根据地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将士血染疆场。“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地下托儿所,先后抚养80多名革命后代无一夭亡,自己四个亲孙子却因营养不良而不幸夭折。在孟良崮战役的紧急关头,由李桂芳等32名沂蒙妇女用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的“火线桥”,保证了一个团的兵力从桥上通过,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赢得了大战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战士的生命,用自己亲生骨肉的生命换取革命后代的生命,就是军民“同心情深”的生动写照。陈毅同志曾经动情地说过:“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二是同心情深锻造无敌之师。孟良崮战役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彰显着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磅礴力量。战役期间,仅支前民工高达92万余人,平均每个战士身后有3.4个支前民工提供保障。人民的参与使敌我力量实现了从2:1到1:2的惊天逆转,这其中蕴含的就是民心向背的力量!三是同心情深创造更大胜利。只有站在“群众的海洋里”,党政军民“团结得像一个人”,才能在胜利的旗帜上书写新的辉煌。历史充分证明,坚如磐石的党政军民团结、水乳交融的党群军民关系,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的事业无往而不胜的重要法宝。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共性,也有沂蒙地区的地域、时代和历史文化赋予的鲜明特色,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用十六个字准确概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群众工作水平。共产党员必须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回归我们水文本职工作,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推动力,水文是水利的基础,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性工作。程海云局长提出了推进新时代长江水文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构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水文能力和拓展水文服务;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设数字孪生流域,需要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即功能完备的综合站网体系、透彻感知的立体监测体系、智慧协同的专业支撑体系、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保障体系。作为水文基层职工,我们应该紧跟水文局顶层设计,弄懂弄通长江水文的最新部署、最先进理念,只有方向对了,目标明确了,做工作才有动力有干劲,才能带领群众同心合力为加快推进新时代水文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