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静待花开

来源:河勘中心 时间:2023-12-25 作者:莫亚龙 责任编辑:莫登华

道德讲堂感想

12月21日下午,经历了两天紧张激烈的技术比武后,全国水文大赛获奖选手胡国山和全国水利行业水文勘测工首席技师汪卫东为中游局第六届技术比武的参赛选手做交流报告,报告会由中游局副局长兼总工吴士夫主持。作为本次比武闭幕式的压轴环节,本次道德讲堂让我感受颇深,收获良多。

第一位上台演讲的是汉口分局的主任工程师胡国山,刚刚获得全国水文大赛二等奖的他娓娓道来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提到自己2016年第一年参加工作两个月就迎来中游局技术比武,回忆七年前初出茅庐,他谦逊的说自己不拿最后一名就是胜利。然而真实情况却是在强者如云的比赛竞争当中,要想不拿倒数第一并不容易,依旧要付出不小的努力。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最后他获得了中游局第十四名的成绩,之后他的努力被水文局认可,选拔他为全国水文大赛的训练选手。

“行百里者半九十”,准备全国大赛的道路历时久,强度大,竞争激烈且残酷,胡国山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下,背地里是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重复训练、反思沉淀。他提到了自己从在座的各位身上看到了一股钻劲,肯总结思考,心沉静得下来去钻研问题的优秀品质。他对这一品质表示赞美。他自己也是这一品质的受益者和执行人。只有平时扎实训练,善于反思总结,才能像他在当天中午做雨量计安装外业比赛那样,妥善处理好细节,行云流水,每个环节动作都干脆利落。

问道争朝夕,青春宝贵,时不我待。胡国山最后提出了两个观点振聋发聩,给我留下了不小的心理冲击和意味深长的思考。

他认为青年人务必在入职三年内尽快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和价值,如果刚入职就选择自甘堕落和埋没沉沦只会葬送自己的职业生涯,日后很难有大的起色。这一观点看似有些“拔苗助长”、危言耸听,实则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人应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少年心事当拿云”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多少古代的文人墨客在青年时期都留下过李贺这样的豪言壮语,并为之奔走一生。鲁迅先生也寄语青年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胡国山的肺腑之言也在激励和鞭策入职一年来的我,当时代和单位需要我们逆风飞翔的时候,我们不能随风而去。

最后,胡国山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犀利的问题。假如现在脱离了长江水文这一平台,我们是否能发展的比现在更好?面对当下的就业压力,我们是否能在择业市场脱颖而出?我相信每个人听到这一系列问题心中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都不能否认长江水文这一平台带给我们的机会与荣光,我们要感恩单位提供的机遇和学习锻炼的机会,尽早成长起来,回馈单位和社会对我们的付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社会有立足之本,就必须锤炼好自己的一技之长,无论身处任何时代和地域,这都是我们需要为之践行一生的真理。

紧接着上台演讲的是首席技师汪卫东,他作为胡国山曾经的教练老师,对青年同志关怀备至,很多人的辛苦付出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我感到非常震惊的是,在场的很多年轻同志做了哪些努力,他都清楚的记得并喊出他们的名字。有的同事为了确保计算无误,连夜调试整理计算设备,有的同事一大清早就开始立水尺做水准练习.......很多年轻同事我还素未谋面,汪卫东却对他们的事迹如数家珍。作为收获了无数荣誉的前辈,表现出来的却是对后辈无微不至的关怀提携,这种良师益友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动容。报道汪卫东的先进事迹的文章不胜枚举,我虽然不能亲眼所见但是内心非常向往一睹他的风采。然而今天我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他对单位和事业的热爱超越了业务本身,化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温暖,令人如沐春风。

汪卫东非常重视与台下年轻同事的互动,演说氛围活跃欢快。演说结束后,我带着好奇心询问汪卫东如何保持一副不输给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身材,汪卫东也毫不保留的分享自己曾经听说过的自我修炼的“五个一”,一年步行跑步走一千公里,写100篇日记文章,读100本书......后面的两个一他谦虚的说道自己也记不太清了,但是这种对自我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高标准严要求,这种多年来的坚持自律的精神,是值得每个年轻人学习的。

两位榜样演讲结束,吴士夫总结道,这些曾经的追光者如今成为了发光者,我们现在都是追光者,都有机会成为发光者。吴士夫同时也传达了罗兴副局长留给大家的金句:立志才能立业,吃苦才能吃香,有为才能有位。水文行业固然艰苦,但是长江水文舞台依旧广阔,只有耐心积累沉淀,努力钻研专业知识,终将无愧自己的青春韶华。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山与海的距离,而是知行合一的距离。历时一下午的经验交流,是日后面对风雨的注脚。愿我们不忘初心,无论是面对外业艰苦的环境还是面对理论、内业、创新成果的诸多困难,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在寒冷的冬天不断积累、勇于突破,才能静待花开,期待下一个春天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