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游击水 · 致敬】何以淬炼创新密码:一名水文创新能手的多元砺炼实践

来源:党群办 时间:2025-04-25 作者:党群办 责任编辑:卓思佳

编者按:在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以创新为刃,破行业难题;或以奋斗为翼,在技能竞赛中摘得佳绩;或以担当为帆,驶向青年先锋之巅。他们心怀热忱,扎根岗位,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中游水文人的故事。即日起,将推出“中游击水 · 致敬”栏目,带您走近这些在不同岗位发光发热的水文人,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

水文局创新能手——孙元元

640.jpg

孙元元,1981年6月生,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长江委水文局中游局技术室副主任,身兼武汉市科技专家库成员,曾担任中游局中星公司副总经理、中游局技术室科技科科长,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获多项发明专利、软著,2024年12月被评选为长江委水文局第二届创新能手。在孙元元的成长历程中,经历了诸多角色转换,而每一次转变都成为其创新能力的淬火石,这名深耕水文分析计算与河床演变分析研究工作的创新能手,以多元砺炼锻造出的创新密码,激荡着新时代水文事业的澎湃浪潮。

基层磨砺,孕育行业“洞察力”

2006年完成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学业后,孙元元入职长江水文中游局,先后赴益阳站与洞勘队开启基层实践之旅。在益阳站期间,汛期四段制的报汛机制要求监测人员凌晨两点前必须提前到岗检查设备,发现故障需即刻解决,不可超过24小时红线,与老前辈一起经历过的夙兴夜寐与争分夺秒,让她对“水情就是命令”的行业信条有了真切感受。

水文事业既需夯实理论根基,更要在实践探索中深究事物本质,不断求新求变。作为水文与河流动力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孙元元,对测报技术革新保持着专业敏感度,初入职场的她即观察到,水文局早在2005年已实现108处站点自动化报汛,益阳站的自记水位技术也率先投入业务运行,减轻了一大部分工作量。在一次次测报实践与敏锐的观察中,孙元元意识到,唯有立足实践需求,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方能在技术革新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这种从实践中淬炼出的创新洞察力,正是推动水文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

跨域历练,淬炼破局“生长力”

2015年,孙元元进入中游局中星公司工作,彼时的她,已在技术室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有余,积累了丰富的水文泥沙及河演分析领域的工作经验。然而,公司的运营不同于技术科室,远比她想象的更加复杂:首先,项目周期紧凑,从合同签订到进度把控、款项催收等环节,常常需在数小时内完成跨部门协同,其次,项目事务“杂、多、急”,工作节奏与技术室“静下心来攻坚克难”的工作特质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庞杂事务,孙元元迅速转变工作方式,展现出独特的问题解析能力。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孙元元注意到传统的方式存在分期申请、逐个比对的弊端,一张发票至少要登记四个位置,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此时,她敏锐地观察到,水文局已初步投入使用OA系统进行合同管理,不仅可以自动追踪款项支付进度,也可以快速申领发票,对此,她主动向领导提出建议,推动了OA系统在中游局合同处理流程中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公司工作效率。

OA系统的应用,恰恰印证了孙元元直率、严谨、细致的行事风格,然而,正如她所言“公司的工作与技术室工作的最大不同之一,就是每天都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客户”,为此,她曾引发一次与业主的沟通“危机”。某次项目协调中,因为表述方式欠佳,业主反应较强烈,对她极为不满,直到分管领导现场沟通,指导其话术技巧,这段小小的“风浪”方才平息。这次“危机”促使她的认知产生了转变,在以往深耕技术的基础上,又催生了新的“根系”:项目的落地不仅关乎工作方法、研究视角的创新,解决问题更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养成多维视角,而正是这种复合型能力,让其后期主导重点项目时更加临危不惧、游刃有余。

博观约取,锤炼创新“思考力”

2019年,中游局技术室迎来了职工“退休潮”,人力资源愈发紧张,孙元元回到技术室任科技科科长,再一次将满腔热情投射到技术专研上。不久后,孙元元便参与了国家发改委立项的长江口区域某天然气管道洪评项目。长江口区盾构庞大,穿越长度长达10公里,以往类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中游局测区范围内,而长江口地区受潮汐影响较大,无论是水沙资料还是河道演变分析,都与以往的项目经验存在较大出入,面对咸潮的影响、业主的高要求,她迅速与团队开始多渠道探索突破方法,并号召成员集中讨论技术难点,向跨领域专家不断请教,最终在长江口复杂水沙运动中厘清规律,为超长盾构施工提供了关键水文参数。

“我认为创新首先是要学会把已有的技术思路,应用到工作中,推动工作的落地”。早在2013年左右,孙元元与项目团队掌握到ArcGIS软件可根据DEM数据自动识别流域边界,计算管道穿越断面流域面积、河流长度、坡降等参数,可以巧妙解决诸多管道项目中的基础参数问题,如今,在某重大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中,孙元元团队发掘的方法仍被沿用在关键环节里,充分打通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为中游局收获了来自业主的高度赞扬。对于孙元元来说,思路和态度远比先写一本报告出来更为重要。无独有偶,在主持某地区水规划同意书项目时,团队初期沿用的防洪评价遭遇审查质疑,于是,孙元元像当年拆解合同流程般,从审批方的视角重新审视报告,发现此次水规划同意书与以往承接过的防洪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防洪评价的审批方往往为上级部门专家,其可能更关注工程方案本身,但本次同意书的审批方为地方政府,相较而言更关注计算、评价内容是否严格遵循导则、制度,通过系统梳理长江流域同类项目,孙元元将地方政府的行政要求巧妙转化为技术语言,使项目后续的评审通过率大为提升。

经历了公司“跨领域”的淬炼,又重返技术室承担重任,如今的孙元元,不再忐忑于职业生涯中一次次看似矛盾的角色转换,而是将多岗位历练得到的创新思考能力反哺到项目实践与全局发展当中,从管道工程项目的参数破局到长江口咸潮中的数据攻坚,从传统防洪评价到水规划同意书的逻辑转化,她用一步一印的扎实推演,将多领域的技术视野与经验浓缩为自己的创新密码,深深镌刻在了奔腾的江河里。

薪火相传,凝聚创新“团队力”

2023年,孙元元担任技术室副主任,在岗18年,她见证了水文工作从传统模式到现代化、智能化的转型,也见证了中游局在创新人才激励、团队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我们是一个特别团结向上的集体,遇到问题我们都是一起讨论,共同出谋划策,迎难而上”。在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收到满足评价要求的方案后,业主已经申请协调评审会安排在5天后,若按照以往的项目负责人制,时间将非常紧张,在关键时刻,孙元元迅速响应、理清思路,立即组织团队对项目进行分割,合理分配每个人的任务,细化每个版块的提交时间节点,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统稿和准备汇报材料,最终按时完成任务,并且在省厅评审会得到良好评价。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她将多岗位历练中获得的跨部门协作经验运用到项目攻坚中,既传承了中游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又为中游局多岗位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

近年来,中游局秉持“人才兴局,技术利局”的理念,将多岗位历练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系统性推动骨干成员跨部门积累多维经验,形成复合视角,为中游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在此背景下,作为技术室副主任,孙元元经常组织技术交流会、培训班等活动,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不同的工程项目,在跨域淬炼中触类旁通,在实战锻炼中提升技能。从公司到技术室科技科,再到技术室主任,孙元元多岗位历练的成长历程,是中游局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的生动实践,她不仅以自身实践证明了个人成长与单位人才战略同频共振,也成为激励后辈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典范。


孙元元的创新实践,凸显了一位水文人多岗位历练的成长轨迹,彰显着一股敢为人先的激昂锐气,又凝聚了一份薪火相传的团队势能。面对新时代水文事业发展需求,她寄语中游局青年:要在理论学习中夯实根基,在跨域实践中触类旁通,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突破成长瓶颈,才能独当一面。这既是孙元元的创新密码,更是中游局人才驱动战略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持续激荡着后来者追求卓越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