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奋斗的你我】江河作证:水文青年的逆行刻度

来源:赤壁分局 时间:2025-05-03 作者:陈卓远 责任编辑:袁静

“赤壁分局,守的是陆水流域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朴素幸福。”入职那天,陈局指着分局大厅里的陆水流域图这样对我说道,这张图记录着陆水流域的广域面积与它承载着的无数生命的重量。那时的我,还以为“水文人”不过是考卷与资料里的测流公式,直到得闲外出游玩时站在赤壁矶头,看江水如千军万马撞击礁石,才恍然惊觉——这是一份与惊涛对话的职业。

转眼间,我加入水文工作已近两年。在赤壁分局的日子里,每日与长江中游的同事们穿梭于堤坝与站房之间,测水位、校设备、录数据,平凡琐碎中尽是默契。记得今年比测流量,暴雨突袭时,大伙儿顶雨站在户外操纵设备,浑身湿透却没人抱怨一句;调试新设备时,几个年轻人围在机房反复验算,直到屏幕上的误差值终于归零。这些片段拼凑出的,不仅是“团结”“奉献”这些抽象的词,更是具体到每一份报表、每一次夜班的踏实。

长江中游上千平方公里的流域上,我们的工作谈不上惊天动地——无非是盯着水位涨落,算着洪峰轨迹,在暴雨前多备几瓶咖啡,在烈日下多检查一遍浮子。但正是这种“琐碎”,让沿江的灯火始终安稳。某天在站房中翻到老前辈们的值班记录,上头写着清清淡淡的一句“今日正常”,忽然觉得,或许水文人最好的致敬青春的方式,便是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熬成日复一日的寻常。

2024年7月1日清晨,陆水流域暴雨如注,赤壁分局的走廊里电话铃响成一片。“所有人员按预案就位!”陈局的喊声混着雨声雷声铃声传来。赤壁分局立即启动防汛测报预案,全员投入一线工作。为确保测验效率,分局领导将人员分散至崇阳、白霓桥、毛家桥、蒲圻等站点开展流量施测。

站点旁的河道已翻起黄浪,铅鱼刚架设完毕入水就被杂草缠住钢丝绳。王局二话不说套上救生衣,指挥着铅鱼回到平台去清理。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手把手教新来的同事应对这次久未见的洪水。与此同时,分局值班室正对着四块监控屏幕连轴转——这边刚接完蒲圻站的报汛电话,那边又要校核毛家桥站传来的测流数据。

面对极为罕见的暴雨,各站点主测人员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主动加密测次,为高洪资料分析积累数据。暴雨期间,崇阳站累计施测流量16次,白霓桥站7次,毛家桥站8次,蒲圻站1次;同步开展雷达波测流系统、时差法测流系统及ADV等新设备的比测试验。后方分中心值班人员同样紧张忙碌,全天候接收各站报汛电话,校核实时数据,动态修正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并处理陆水水库闸门调度信息,确保数据及时上报。

暴雨初歇那日,我看着群里刚发出来的水尺照片:阳光照在桩体层层叠叠的历史洪水刻痕上,最新那道带着黄沙与洪水的标记,正与仪器里存储的16组高洪数据遥相呼应。被同事叫起继续去忙其他工作时,突然觉得,所谓“水文精神”,大概就藏在这些精确到厘米的刻度里,藏在每一次“再测一次”的较真里。

2023年8月,我被抽调参与云南山洪灾害调查。这次的任务是测量河道横纵断面,标记历史洪水最高位。八月的云南即便是称为四季如春也还是闷热难耐,我们正在测量河道纵断面。行至一座老石桥下时,桥洞内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拦住了去路——硬币大的圆蛛正伏在网心,灰白的蛛丝缠着枯叶,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断面点就在桥洞正下方。”我举着RTK测量仪,和同事林珞珈面面相觑。他缩了缩脖子:“要不……换个时间再来?”话音未落,身后传来胶鞋踩碎枯枝的声响,王局拎着RTK晃过来:“让让,你们这些城里娃。”

只见他弯腰钻进桥洞,蜘蛛网黏在安全帽上拉出细丝。安全帽头灯的光柱扫过青苔斑驳的桥墩,他单手握着RTK抵住石壁,另一只手飞快记录坐标。几只蜘蛛顺着岩缝匆匆逃窜,他却笑呵呵地冲我们喊:“怕什么?这些蜘蛛和我一样,都是守桥洞的‘老熟人’!”

二十分钟后,王局钻出桥洞,下水裤和救生衣沾满蛛网和草屑。他把手薄拍在我手里:“瞧瞧,蜘蛛还给咱腾了条道。”我们探头看去,桥墩内侧清晰留着几道往年洪水的泥痕,最新补测的红漆标记正稳稳压在历史最高水位线上。

收工时,夕阳把桥洞蛛网染成金色。王局蹲在河边涮洗满是蜘蛛网的安全帽,突然打趣道:“这些蜘蛛结网才是真正的‘数据守护员’,咱们同行可得和它们搞好关系。”河风吹过时,桥洞下的蛛丝轻轻颤动,像在应和这老水文人的玩笑话。

如今,当我再次扛着仪器前往测量时,总会想起那张承载着整个陆水流域的地图——它承载着1998年洪水的惊天浪涛,经历过2024年抗洪的持续降雨,如今依然在墙壁上为我、为我们、为赤壁分局所有水文人指明前路。

在洪下站的自计台顶上,我常看见雄鹰掠过水面。它们顺流而下,只为寻找生命的刻度;而我们逆流而行,在暴雨与激流间标定安全的边界。从崇阳洪峰到跨越河段,从彻夜不断测量到河心保卫数据,每一次与江河的对峙都在诉说:水文人的刻度,从来不在仪器或本子上,而在那一步一步逆行的脚印里。

百年江涛依旧拍打着赤壁矶头,苏轼笔下的“乱石穿空”早被水文数据重新定义。而我们,这群新时代的“浪尖标尺”,将继续以青春为锚、以热血为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刻下属于我们这群水文人的生命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