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安全】关于临聘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些思考

来源:江汉分局 时间:2025-06-19 作者:王濂 责任编辑:卓思佳

水文测验工作兼具野外作业流动性强、技术设备专业性高、数据采集时效性紧三大特性,而临时聘用的劳务人员作为补充力量,其安全生产管理直接关系到相关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同时,因临时工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时有发生,这也暴露出"流动性与规范性"、"经验盲区与技术门槛"的深层矛盾。

一、临聘人员安全管理的三大风险

(1)流动性暗礁:培训断层的“知识鸿沟”

近年来由于水文事业的蓬勃发展,加之分局60后职工退休潮,形成了较大的劳务人员缺口。而很多新近上岗的劳务人员由于受培训教育不足,导致在部分岗位上的工作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知识鸿沟”,不仅工作表现显得较为“挣扎”,同时也埋下了一些安全隐患。就江汉分局而言,临聘趸船值班人员是否具备基本的船舶操作与管理技能,临聘厨房炊事员是否足够了解工作中遇到消防问题时的应对方案,临聘分局安全值班门卫是否充分了解安全巡查与紧急事态下的应急措施,这些都是埋在暗流之下的礁石,稍不留意就会引发不可估量的连带问题。

(2)认知迷雾:安全意识的"温差效应"

受临聘人员个人综合素质、知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面对部分需要一定熟练度或是专业技能的场景下,一些临聘人员仅凭对安全规程的机械记忆而非内化认知,这种知与行上的差异,导致处理方式上存在明显偏差,而这种现象恰恰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例如在船舶安全值班过程中,遇到极端天气时对于船舶自身安全的保护如若不足,轻则造成船舶本身的损坏,重则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

(3)责任断层:契约背后的"玻璃墙"

江汉分局下属皇庄、潜江、仙桃均为缆道站,同时在皇庄与泽口还分别管理了两处码头,涉及两条趸船与数条测船。在当下分局缆道运维人员及船员紧缺的形势下,部分缆道高空作业、船舶运维工作需委托具备相关资质能力的公司与个人完成。近年来虽然在合同与安全生产协议中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细化和完善,但实际工作中对于合同明确的各类安全生产条款执行不到位或是不彻底的现象仍有存在,这种责任"玻璃墙"在水文工作中就是最为脆弱的那一环。

二、机制驱动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

(1)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寻根溯源,措施前置

江汉分局计划在今年不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技能教育培训以及调查问卷活动,在对安全技能进行提升的同时,及时接收临聘人员在工作中面对的实际困难与困惑,找准问题的根源与出处,及时将必要的措施前置,将各项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2)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构建"双线巡查"模式

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安排分局正式职工(船员、安全员、仪器设备运管人员)与临聘人员“结对子”,通过实施"成双结对"制度,在实际工作环境下,共同进行巡查,以查代学,以赛代练,全方位加强巡检工作的落地与实施。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犹如精密的水文监测系统,面对临聘人员群体,我们既要像校准水位计般精准施策,也要如维护流速仪般持续精进。惟有将安全理念融入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动作,方能筑牢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