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日,泛波汉江上——记中秋佳节汉江测流

来源:江汉分局 时间:2025-10-14 作者:孙羿安 责任编辑:卓思佳

暴雨淋漓,浇得酣畅,令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甚是饱胀。长江委调度令下,泄洪闸开,奔涌的江水顺着泄洪闸倾泻而下,伴着中秋圆月的清辉,向汉江中下游奔涌而去。身为长江水文的一线职工,为守护汉江、长江,保障秋雨秋汛应对工作平安有序,我们毅然于举国同庆、阖家团圆之日,奔赴一线,坚守岗位。

从泽口水文站登上长江水文108轮时,秋日清晨的寒意还侵袭着上船测验的我们一行四人。清晨江面上烟雾蒙蒙,将对岸的水杉、悬铃木隐去了全貌。船舷上,还挂着清澈透亮的露珠。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雾气即将散去之时,船长杜杨林已发动引擎,柴油机发出隆隆的轰鸣声,船只带着喘息似的吐出青烟,刺破清晨的宁静,随后缓缓加速,向着兴隆站全速驶去,载着我们完成中秋当日的测流任务。

一眼望不到头的汉江,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大地。汉江,是我们水文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长久以来,历代水文人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勇做弄潮儿,点点滴滴的心血累积,聚沙成塔,对汉江的全面了解已逐渐形成,此乃“熟悉”;同时,汉江偶尔的“暴脾气”仍需尽心摸索与调和——每年汉江秋汛都有其独特特点,暗藏不同“玄机”的新鲜活水,裹挟着或活跃窜动、或沉静平稳的态势奔向下游,预备给水文人带来新一轮的未知挑战,此乃“陌生”。我们今日的工作任务,就是捕捉汉江这位老朋友的“新参数”,包括测出河流流速、采集泥沙样本等。

太阳不知从哪里探出头来,慵懒地照醒了汉江江面,气温逐渐上升,早些时候的凉意已消散殆尽。鸟群结队掠过眼前,有的带着惊啼,有的带着快意的吟唱,更多的则像一道线般沉默快速划过,似在指引船只前进的方向。偶有鱼儿灵巧地跃出水面嬉戏,随即坠入河中,摇摆两下便轻轻游去,不知所踪。待船抵达测流点后,我和黄旭捷躬身进入下层船舱,抬出ADCP并固定到船体边缘,再将数据线连接电脑读取流速数据;朱家劲则在旁打开愿景系统,准备输入数据、整合资料。

设备开始运行,数据在屏幕上缓缓生成,接下来便是需要我们耐心守候的测量时间。船只像一位伫立在一线的坚强战士,泛波于汉江之上,宁静而悠远。恍惚间,岸边走来一位年轻的男人,静静观察着我们。他迎着太阳照射的方向,抬手遮住刺眼的光线,眨着好奇的双眸,乌黑的眼珠紧紧盯着我们。我见他身形略瘦削,面颊有些黢黑,又晒得红扑扑的,布满纵横纹路。与我们庞大的船只相比,他的身影显得格外瘦小,却透着劳动者特有的朴实、厚道与干练。他静默地站在那里良久,始终没有离去,默默见证着我们的工作。

这样的形象让我倍感熟悉。我忽然想起,身边许多人都有着相同的特质:黑黑的皮肤、有神的眼睛、清癯的面容、朴实的笑脸,手上还带着劳动者常有的厚厚老茧……他们大多不善言谈,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冲锋在前。他们是有着不同个性的鲜活个体,却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水文人。此时此刻,他们就在我身边,与我一同努力完成手头的本职工作。清风徐徐拂面,吹起江上阵阵涟漪,水波轻轻拍打着船身,船边的窗帘扬起一角又速速垂下,一起一落地轻撞窗棂,发出布幔与金属窗格的细微撞击声,也悄然叩击着我的心。水文人,坚守于孤寂的江水之上,远离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凌波泛舟于山水之间,仰望是茫茫蓝天,俯察是滔滔碧浪,眼中尽是浩荡江河奔流,耳畔只闻飞鸟游鱼低语。这份最贴近自然的孤独,最能洗涤人的心灵,将浮躁、焦虑与茫然一一冲刷干净。忍受水文工作的孤独,亦是在打磨自己的品性。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水文人的一生,受水滋养、与水相伴,通过浩荡的江水、绵密的雨水,与自然建立起广泛而深刻的联结,将自我融入水、融入自然。历经岁岁年年的洗礼,水文人既习得水的温和,养成温润如玉的品格;又承袭水的韧性,拥有水滴石穿、聚流成川的坚韧,既能耐住寂寞,亦能干出事业,既有建功立业的豪迈洪涛志,也有刚正不阿的清廉如水情,正以新时代的笔触,续写着大禹治水般的奋斗篇章。

当华灯初上,对岸袅袅传来“但愿人长久”的绵长歌声时,我们已完成多个点位的测流、取沙工作,还清理了浪渣、调试好了踏板。夜色一步步晕染、包裹着小小的船只,团圆的明月也一寸一寸地升上夜空,月色朦胧皎洁,温柔地“呼唤”我们收工歇息。卸下一身疲惫,同事们说说笑笑,互相道着“中秋快乐”,还计划着今晚分食几块月饼,在岗位上欢度佳节。但愿人长久,愿我们这群水文人心怀热忱、奉献水文事业的初心始终不改,绵长且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