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水文缆道灾后重建

来源:党群办 时间:2018-01-26 作者:罗莹 责任编辑:罗莹

201241737370517.jpg

在四川省绵阳水文水资源勘局所属的北川、涪江、江油、安县等十个新建的水文站站房前,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这些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银光的钢铁建筑是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承建的水文设施灾后重建项目中的水文缆道塔架。


2011年7月,中游局与四川省绵阳水文水资源勘局签订了水文设施灾后重建项目中的水文缆道重建工程和其它设施新建、改建工程协议后,立即组织力量投入前期准备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加班突击,完成了十个站共二十座铁塔构件和缆道绞车的加工以及操作台、测控接口等设备的组装调试,并分两次将这些重达百吨的材料设备运往绵阳市江油市郊临时租借的仓库存放。随即,中游局派专人到绵阳对缆道铁塔混凝土塔基浇筑和塔身组装进行现场监理,确保塔架按设计安装到位。

201241732438735.jpg

装运设备向北川进发

2012年初,随着铁塔的建设进程,与其配套的钢索、缆道传动装置和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紧随其后开始进行,为此,中游局科研室选调精干力量组成安装团队前往绵阳。

团队里六位成员大部分是多次参加过缆道安装的行家里手,是一支能吃苦、战斗力强的队伍,但在短时间内安装十座缆道还是第一次,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大家都已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心里准备。

2012年4月2日,缆道安装施工小组人员早早来到临时仓库,将施工必须的器材和工具装上越野车后向北川进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行驶后进入地震废墟,整个老北川城现已被完整保留下来成为地震博物馆,北川水文站就位于北川地震遗址境内的通口河边。离清明节还有三天,街道两旁的树上挂满了白花,已有逝者的亲人前往凭吊。尽管那场灾难已过去快四年了,但沿途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景象依然令人震撼,这更增加了这几位长江水文人的责任感,能为灾区水文设施重建出份力,也是对遇难者另一种方式的祭奠。

201241732469595.jpg

北川站缆道  铁塔后面是老北川站缆道和站房

201241732695423.jpg

北川站不远处  遗址上倒塌的楼房

从车上卸下装备后,几个小伙子进行了简单分工,说干就干,大家有条不紊地忙活起来。傍晚时分,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站房施工方预留的信号线管道想尽办法也穿不过信号线。第二天,施工人员经绵阳水文局同意后凿开地面才发现,站房施工方预埋的PVC塑料管道在转弯处被堵塞了,通过处理,信号线终于顺利地从管道穿过。经过两天的紧张施工,完成了北川站缆道的机械和传动装置的安装。

北川站的安装算是顺利的,别的站就没这幸运了。这十个水文站中有的站房竣工后尚未验收,施工单位没交钥匙,安装人员经过几小时车程到达那里后进不了门,经多方联系又没有结果。如果返回,一天时间就白费在路上了,无奈之中只能翻越铁栅门进去施工;有的站房虽然能进去,但既无水也没电,等买来电缆线接通电源后大半天时间已过去。更大的困难是由于新站房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安装缆道的需要,缆道机房和钢塔的距离和角度千差万别,且缆道机房的墙面全都没有预留循环索穿越的窗口。这些困难导致整个安装过程困难重重。安装人员每到一个站除了要干穿墙打洞的体力活外,还要根据现场情况重新制定安装方案,设计循环索转角改道装置,然后到当地找人加工,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工期。

201241732928985.jpg

穿墙打洞

还有的站在进行信号地网线铺设时步履维艰。在平原地区,从河滩上打入一根角钢作为接地端是轻而易举的事,抡起大锤分分钟就能搞定。但在当地,河滩多为鹅卵石堆积层,角钢跟本不可能打进去,只能挖坑埋设。没有挖掘设备,一般工具又挖不动,只能先用钢钎将鹅卵石凿松,然后再用手掏出来,一个一米多深的坑常常要掏一天。

架设缆道主索和循环索、安装传动装置、试运行;接上操作系统反复调试,直至能正确的采集数据,每个站都是一个复杂的安装过程,也是不断遇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家一个站、一个站艰难地进行着。当安装施工进入到攻坚阶段,中游局科研室主任带了一台越野车前往江油市增援,作业车辆增加后,将现场人员分成两组同时进行施工,从而大大加快了安装进程。与此同时,对绵阳水文局缆道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也同步进行。

之后,搭载着中游局自主研发的EZK―Ⅰ水文缆道测验智能控制仪的水文缆道在绵阳水文局所属的这十个水文站全部调试完毕后投入运行。这套曾荣获水利部长江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在陕西、西藏、广西、黑龙江等地水文站投入使用的缆道测验智能控制系统在涪江及其支流上发挥其自动化成度高、误差小且操作简单的优势,为地震灾区水文事业做出贡献。

201241733151829.jpg

安装循环索滑轮

201241733192017.jpg

江油水文站

矗立在地震废墟上的水文缆道铁塔上有长江水文科技工作者们洒下的汗水,钢索上平稳运行的铅鱼见证了缆道建设者的辛劳,操控台上电脑荧屏上的一组组数据传递着川蜀江河的水情,也传递着长江委水文人对灾区水文同行的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