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职工担当的思考——听张潮局长党课有感

来源:水环境监测分析室 时间:2019-11-11 作者:袁静 责任编辑:卓思佳

11月6日,我听中游局局长张潮讲授了一堂令人记忆深刻的党课,其中张局长对于青年职工成长成才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使我有了些思考。

青年职工是中游水文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和希望。刚参加工作的几年是青年职工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自古英雄出少年,中游局有相当多的榜样和楷模,他们能够快速成长,入职几年便可独当一面。但也有一些小伙伴,本来是个好苗子,但并没有快速成才,本可以长成一颗“大树”,却一直像一个“小草”,让人十分惋惜。究其原因,我想可能和几种青年人的“迷茫心理”有关。

举个例子:一个刚入职没几年的小伙伴这一年干得不错,做出了100块钱的成绩,年底绩效只得到了80块钱,他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算了,我明年干的差不多80块钱就行了,第二年的表现可想而知。而另一个快速成长的小伙伴,第二年继续努力、快速成长,做出了200块钱的努力。之后的工作反馈可想而知,一个人形成了正向的反馈激励,快速成长,而另一个人则进入了一个坏的增强回路,这个回路有的时候也会让人迅速地跌进深渊,而且爬不出来,和同辈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类小伙伴总是要立竿见影的回报,他受不了春天种种子,到秋天才能收获;也不想“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殊不知,这种“延时满足”的缺失在大师级的人物身上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们两个人谁对获奖成果的贡献更大一直争论不休。后来,李政道就再也没有在这个领域中做出过太突出的贡献,而杨振宁呢?自始至终都一直在这个领域努力,仅仅在两人中止合作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就做出了比得诺奖的成果重要得多的“杨-米尔斯方程”。在声望、功劳这个领域,最重要的变量,不是贡献,而是时间,以及用时间沉淀下来的社会观感。现在我们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占据最主要的功劳,是当之无愧的。你看,持续的努力,一定能看到成效。

还有些小伙伴会受身边职工调动或岗位变动的影响,陷入某种悲观的情绪,工作不再上心;抑或是非要看到合适的岗位才愿意努力,不见兔子不撒鹰。就这样,和同伴的差距越来越大,3-5年还不能独当一面,5-8年的职工,也只是熟悉手头的一点工作,这与当前我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是不符的。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我本可以”,本可以快速成长、独当一面,本可以成为业务骨干、技术专家亦或是全国知名专家,最后却碌碌无为的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多么可惜和令人遗憾的事情。希望小伙伴们都能尽快成长,实现个人事业和单位发展双赢的局面,不负韶华,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