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奋斗的你我】水文青年的“生长痛”: 江涛上的“微光”与“星火”

来源:党群办 时间:2025-05-03 作者:吴晓芊 责任编辑:袁静

2024年8月,我来到中游局江汉分局,经历了一段水文实习的“闯关副本”,回望这段时光,经历过未知与困难,更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群默默生长的水文青年,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汗水书写者来自汉江之畔的青春故事。故事中的大多数都是95后、00后,入职时间不算长,从初来乍到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自信,都经历过“生长之痛”,他们的成长印迹,伴随着涛涛江水,与中游水文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一、初学之痛:从雾里看花到渐入佳境

一口吃不了个胖子,但“胖子”也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在江汉分局的实习日子里,第一次跟随船测,第一次参加同步测验,第一次参与资料整编......无数的“第一次”让我充满了紧张与不安,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同龄人中,甚至比我小的人当中,可谓是卧虎藏龙,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水文”二字的分量,也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青年职工们所经历的“初学之痛”。

徐健,这位接近千禧年出生的年轻人,用他的勤奋,诠释了什么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成长韧劲。面对中游局对新入职职工“5年以内独立承担一个水文站的事”的要求,徐健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却充实的道路——主动请教、刻苦钻研。刚刚入职学业务时,徐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事们谈起他,总会形容他有一种“轴劲儿”——几乎每一天,他都要拉着老职工询问业务问题,一条一条逐字逐句地记录,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次学习的收获与困惑,为了能够尽快上手水文站事务,除了工作中遇到的零星知识点,他还会主动请教水文工作者一年里所有的工作安排,每个月要做什么事,要注意什么事,全都系统性地摘录下来,自己做到心中有数,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水文勘测实操知识,在他的努力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2023年年中,距离原皇庄站站长即将退休,分局人手较为紧缺,亟需人员接替补位测站事务,徐健主动向分局负责人请缨,一来想去跟随老站长学习,二是想主动接手一个测站的事务,尽快独当一面。登上皇庄趸船的那一刻,徐健就开始疯狂输出前期的积累,全然不像一位试用期未满的职工,别人安排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自己主动找活干,老站长没来得及教授水文规范和测验知识,他就会每天晚上自己抱着规范、抱着书看,老站长没有安排他做的事,他会主动去学去做,遇到不懂的,便会再次捧起笔记本梭梭记录,老站长没有叫他测流,他自己还会主动去测流、去摸索,以求掌握皇庄水文站的每一处细节、掌握仪器设备的每一分脉搏。到了后期,徐健几乎每天都是自己上手,2024年1月,当原皇庄站站长退休时,这个入职仅两年的年轻人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更令人惊叹的是,在2024年底,由他主要整理的皇庄站水文资料,顺利进入了长江委水文局年终资料整编复审,而此时的他,入职才两年出头。

在皇庄站下游约120km处的潜江站,有一位青年的初学故事同样精彩。2017年7月,95后青年刘家瑞大学毕业来到长江水文中游局,稚气未脱的他入职不久便被派往潜江站跟随前辈学习测流。那时的他,对水文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上,“测测流,取取沙”,是这名懵懂少年对水文工作者生活的初印象,直到他第一次亲手操作仪器,才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不易。“当时的测流工作真的给我留下来不可磨灭的记忆”,刘家瑞这样形容道。入职第一个月时,彼时的仪器设备一去一回只能取一条垂线一个点的沙,而潜江站有5条垂线,每条垂线3个点,一整套取沙流程加上测流,需要6个小时,面对复杂的仪器设备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他虽然心有忐忑,但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常因测验时长顾不上吃饭,更不时遭遇仪器故障的插曲。一次取沙仪器突发故障,他心理压力极大,总认为是自己操作不当导致,手足无措之际,前辈却已熟练排查原因并联系专业人员修缮解决。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仪器故障有时在所难免,关键要第一时间厘清是设备问题还是人为失误,若无法独立解决,就要立即上报。“问题解决了就好,只需避免重复犯错”——前辈的叮嘱,让他将“自责”转化为“自省”,从此学会在故障中保持冷静的判断与协作解决的成长韧性。不久后,中游局对潜江水文站仪器进行了全面更新换代,采用多通道采样器,一次性可以取4个点的样本,伴随着站上青年的成长,中游局水文现代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也在生根发芽,让青年们得到更多的时间空间在其他工作模块发光发热。

“水文工作不像大众认知的那样简单轻松,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学习,去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测量”,回忆起过往的经历,刘家瑞坦言道。正是那些看似平常的“初学之痛”,让刘家瑞、徐健这样的水文青年们,从举轻若重渐渐走向举重若轻,逐渐能够独当一面。

二、独立之痛:是挑战更是转机

在2021年的汉江大洪水之前,刘家瑞都是跟随分局负责人测验,并没有自己独立统筹的经验,洪水过境,正处于分局人员紧缺的时期,一直带领他的前辈也去了项目上,水情刻不容缓,刘家瑞受分局负责人安排负责潜江站的测报任务,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也是蜕变的机会。据刘家瑞回忆,这场大洪水从9月中旬持续到了到11月,潜江站的警戒水位是39.70米,洪水时达到了40.00米,当时潜江站的缆道没有条件施测洪水过境的全部过程,只能采用船测,于是,中游局紧急调度汉口分局船只携带ADCP前往支援,此前,刘家瑞从未有过独立操作ADCP的经验,在汉口分局同事教授了两天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后,他就“赶鸭子上架”式马上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搞水文工作都是这样,学会了就赶紧用,防汛测报太紧迫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刘家瑞与前来支援的前辈同事每天早上7点就从潜江站开往上游3km陶朱埠测流断面,单次测流耗时1个小时,取沙耗时3个小时,测完一轮将近中午,所有测验人员来不及缓过劲,就直接在船上吃饭、整理资料,下午紧接着快节奏测量,晚上吃完晚饭又继续整理下午测验得到的数据资料,偶尔遇到仪器不给力,还需冒雨抢修,绝不耽误一分一秒,“绝对的快,相对的准,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刘家瑞就在这样的快节奏中,将水文测验的一整套模式全部摸清:布置测次、测流取沙、整理测验资料、泥沙资料、整编定线、水样处理,水文整编......重复不断地施测,持续了一个半月,虽然过程艰辛,但经历了这次大考,他却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水文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对江汉分局的每一位青年来说,21年汉江秋汛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刘雨生,这位分局的“多面手”,在洪水中展现出了他的担当与智慧,他不仅要负责兴隆站的主测工作,还要兼顾驾驶员等多个岗位的任务,在洪水期间,他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确保分局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帮助的地方;谢雨晨,平日里她是分局的“开心果”,财务出身的她在这次秋汛中上手学习泥沙处理,她将从未接触过的概念、术语和操作流程,一字一句地写在笔记本上,又在老同志的带领下,短时间内完成了上百份输沙......涛涛洪水,浇不灭青春的微光,这场秋汛之中,每一名中游水文青年都经历了一份“独立之痛”的集中磨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水文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压力之痛:勤勉为帆担当作舟

因江汉分局勘测站点分布广、应急任务突发性强,因此分局的每名青年都要练就“三头六臂”的本事。江汉分局的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他们不仅能胜任,还能精益求精。

95后青年刘雨生,2017年7月参加工作,刚入职不久,就主动承担了局内很多任务,2019年8月任兴隆站主测,还兼职一部分分局主任工程师业务,2024年兼任分局兼职驾驶员。无论是周末、节假日,还是深夜、凌晨,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甚至在大年初一,为了避免遗漏测次,他也会主动统筹人员登船施测,用老师傅的话形容他,就是“一年365天全年都没有休息”的“小强”,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工作,哪怕休息时也在复盘“有没有做好”、“该不该这样做”。2024年7月,在某河道整治项目中,刘雨生负责协助分局负责人统筹船测组、水尺观测组、机动组全部的人员分工与任务进度,每天早上五点钟就开始起床协调一整天的任务,某日,在他的安排下,每一项观测步骤原本都在有序地进行着,然而天公不作美,突然阴云密布,紧接着暴雨倾盆,时不时还有落雷,测验任务被迫中止,当所有人精疲力竭准备拿起干粮稍作休整的时候,刘雨生却没心思坐下休息,一心只想着如何赶进度,下午的任务又该如何统筹,以保证今日事今日毕。草草咬了两口火腿肠,刘雨生立即将测验设备充好电,待暴雨过后,立即开始组织各组人员继续开展观测,晚上9点,当确保所有观测人员都已安全抵达住处后,刘雨生又打开了电脑,整理起了一整天的资料。

00后朱家劲是分局“皮肤黑的最快”的男同志,2022年入职,担任分局仪器设备管理员、安全员,同时负责大同水位站、高石碑水位站,还参与了一部分水文项目,“压力山大”的他仿佛哪吒三太子,用三头六臂扛住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非常好学,喜欢钻研”——这是他带给分局负责人和同事的普遍印象,他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一专多能”:本职岗位是仪器设备的他,仅在短短一年里就摸清摸透了分局所有的水文仪器设备、网络设备,每天深夜,他的办公室、仪器设备室总是亮着灯,下班后的黄金3小时,总能看到他摸索设备、研究仪器的身影,当他在外业途中发现水准仪脚架出现问题,当场修好后,他又回分局把所有的水准仪都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每一次出完外业的晚上,他都会加班加点研究仪器,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各类注意事项;对于水文工作,非专业出身的他也在短短几个月里,快速熟悉了兴隆水文站的测验流程,他的诀窍在于别人演示一遍,自己一定要亲自上手演练多遍,当负责人安排他开展水尺校测,别人可能只是把现成的数据核对一遍,但朱家劲却要求自己对照规范,从最原始的记录开始,全部重新计算、学习一遍;兴隆水文站是测船巡测断面,测船由泽口至兴隆来回要花费2小时,一次施测就要耗费6小时,刚上手时,朱家劲还不是太熟悉流程,总会弄到很晚才结束测验,为了不拖后腿,他在协助站点主测完成了几次测验后,迅速整理形成了一份“操作宝典”,每个步骤、每一种可能得情况都详细记录在了宝典之中,捧着这本宝典,他一遍又一遍地演练,直至完全熟练,如今兴隆水文站每一次测验,都能看到他成熟干练、游刃有余的身影。这份由朱家劲精心整理的“操作宝典”至今仍摆放在水文108号船操作室的抽屉里,供新进实习生翻看摸索,白纸黑字,跃动着一名少年与江涛赛跑时滚落的汗珠,当勤奋与刻苦击穿专业壁垒,担当便有了最炽热的注脚。

四、青春微光,星火成炬

江汉分局很多年轻人都是在懵懂中突然接手艰巨的考验,却都展现出青春奋进的姿态。云南项目外业中,分局有不少职工都经历了肉体上的“疼痛”:付涵被毒虫咬伤,李作攀被图钉扎穿脚掌,航飞组李基越直至除夕前夕仍坚守在前线......谭岷桓和朱月洋,入职首周便转战江西山洪灾害评价项目,当谭岷桓在云南洪水风险图编制外业中突遇紧急情况需要返鄂时,这个戴着眼镜的95后竟在深山老林中爆发出惊人能量——离队前48小时,他背着仪器,日均徒步十公里,顾不上按时吃饭休息,抢抓进度,只为不给同组测验人员增添压力;这些青年里,很多人又是身兼多职,李作攀,担任轮机、出纳、兼职沙洋站和岳口站的测验;杨鹏,分局会计、船员兼驾驶员;黄旭捷,轮机岗位兼职分局驾驶员......不只是文中提及的他们,分局的每一名青年,无论身在何处,仿佛都有着使不完的牛劲,寥寥数笔,写不尽这群青年的点点滴滴。

萤火之光,虽不及皓月之辉,却也有其独特的力量。在江汉分局实习的日子,我感受到了一群水文青年的奋斗与成长,也听闻了他们所经历的“生长痛”,这些“生长痛”,或来自初学的忐忑,或来自突如其来的挑战,或来自不可避免的压力,让他们愈发坚韧、愈发成熟。长江奔腾不息,青年接续前行,故事中的年轻人们是许多水文青年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奖杯和荣誉,却把奋斗写进每一滴汗水、每一组精准的数据、每一次平凡的坚守中,像散落在长江岸线的微光,伴随着水文事业前进的步伐,渐渐凝成炬火,照亮守护江河安澜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