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奋斗的你我】在洪流中书写青春答卷

来源:江汉分局 时间:2025-05-12 作者:刘家瑞 责任编辑:袁静

2017年8月,我入职中游局,一直从事江汉分局潜江站测验工作,还经常带队参与并负责中游局对外项目创收工作,如湖北省汉川污染源普查工作,湖北省地下水采样工作,云南山洪灾害等项目。

青涩肩膀扛起千钧重担

潜江站是汉江分流入东荆河的"咽喉要冲",承担着流域防洪调度的关键监测任务。第一次操作水文缆道流量测验时,江汉分局老师傅曾拍着我肩膀说:"水文数据是防汛指挥的眼睛,容不得半分误差。"从那时起,我对水文工作有了基本的了解,了解了采集各种水文要素的方法和需要的仪器。同时,我了解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们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业务骨干的,这对我以后工作方向给了很大的启示。我在老师傅身边见习的日夜,看见他们在水文测验上反复练习的千百次操作,此刻都化作指尖的肌肉记忆,让青涩的脸庞在仪器的冷光中显得格外沉稳。

每次涨水,在测验的清晨里,我踩着露水走向测验断面,操控缆道钢丝绳的摩擦声在寂静的江边格外清脆。操控定位、下放仪器、读取数据、核对参数,每个步骤都像精密钟表的齿轮般严丝合缝。正午时分,甲板被烈日烤得发烫,我独自在站房里练习水准仪,汗水顺着下巴滴在记录本上,晕开的墨迹却丝毫不影响数据的工整。到了深夜,江面上的渔火明明灭灭,我裹着薄外套坐在电脑前,将当天的测流数据逐一录入整编系统,窗外的蛙鸣与键盘声交织成独属于水文工作者的夜曲。

洪流之中淬炼青春锋芒

2021年9月1日的大洪水来得猝不及防。当我冒雨跑到水位观测房时,浑浊的江水已漫过下游护岸,潜江断面的测流条件彻底失效。接到分局指令的那一刻,我望着墙上悬挂的"党员先锋岗"旗帜,想起自己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潜江党校学习时的誓言,毅然扛起设备箱奔向水文107测船。陶朱埠断面的高水测验远比想象中艰难,测船在汹涌的江水中颠簸如树叶,每次下放铅鱼都要对抗水流的巨大冲击力。有次测到第3条垂线时,突然袭来的横风让测船倾斜近30度,我死死攥住操作杆,任由浪花打湿全身,眼睛却始终盯着流速仪的实时数据——这是流域洪水演进的关键节点,绝不能有半分闪失。

在测船上的23天里,我养成了随时记录及学习的习惯: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这些看似琐碎的数据,后来成为中游局洪水预报模型的重要参考标准。我心里清楚:当整个流域的防汛调度都依赖着这些数据时,每个水文工作者都会化身不知疲倦的"数据捕手"。

岁月沉淀方见初心如磐

其实,这份在洪水中的坚守,从来都不是突如其来的勇气。自2017年入职以来,我跟着师傅跑遍了江汉分局的所有测站,在中游局对外项目中,我带队在汉川污染源普查中走访调查200多家汉川各个化工厂及企业的排污情况,在湖北省地下水采样中到湖北省各个站点收集水样,调查水质。在江西与云南山洪灾害测量地形及调查洪水数据等等。并在中游局作为审核人员参加年终整编审查。还有这些年攒下的5项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连续五年的"优秀个人"荣誉,都在告诉我:所谓"成熟干练",不过是把每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把每次突如其来的挑战化作成长的阶梯。

如今回到潜江站,我知道这只是水文生涯的一个逗号。那些在缆道房度过的日夜,在测船上经历的风浪,都将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勋章。正如汉江水终会汇入长江,我们每个水文青年的奋斗,也终将融入国家水利事业的滔滔洪流。当明年汛期再次来临,当新的挑战摆在面前,我相信那个曾经青涩的自己,早已在岁月的淬炼中学会了勇毅前行——因为我们知道,在江河的每个转弯处,在洪水的每个峰谷间,总有无数个"刘家瑞"在默默坚守,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答卷。

此刻,窗外的东荆河正平静地流淌,夕阳的余晖给缆道镀上一层金色。我翻开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致每一个在岗位上发光的你我——愿我们永远心怀热望,眼有光芒,在奋斗的长河里,成为自己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