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边上的精神灯塔——延安培训有感

来源:河道勘测中心 时间:2025-05-22 作者:王超 责任编辑:袁静

5月6日至11日,按照中游局党委的安排,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长江委水文局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的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短短几天时间的学习紧凑而又充实,宝塔山的巍峨、延河水的奔涌、窑洞前的油灯,这些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符号,与我在长江边坚守的水文事业悄然交织,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波澜。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回望延安十三年峥嵘岁月,共产党人嚼得菜根、栖身窑洞,却始终高举理想信念火炬。正是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信仰,支撑着先驱们在黄土沟壑间运筹帷幄,在艰苦卓绝中创造红色奇迹,实现革命力量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蜕变。信仰之力穿透时空,让小米步枪迸发出改天换地的伟力,在中华民族解放征程中书写下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毛主席提出的“实事求是”赫然在目,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实践的发展永不停歇,解放思想常讲常新。实事求是则是水文工作的生命线,每一组监测数据都是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精准研判的核心依据。我们当以“毫厘必较”的职业操守开展实地观测与数据采集,恪守“三不”准则——不遗漏关键环节、不编造虚假数值、不修饰原始记录,始终让监测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与历史推敲。

三是弘扬艰苦奋斗,锻造过硬作风。在南泥湾,我站在“陕北好江南”的稻田边,仿佛看到了当年359旅战士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从“处处是荒山”到“平川稻谷香”,南泥湾的变迁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谛。这让我联想到长江水文的科技创新之路:从传统的人工测流到如今的ADCP、无人机测流,从纸质报表到智慧水文监测平台,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水文人自力更生、勇于探索的结晶。正如南泥湾的战士们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们也在用科技的力量为长江水文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卫星遥感、测雨雷达、各种非接触式测量手段等,让这些先进技术为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插上翅膀,更精准地捕捉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

四是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担当干实事。经过此次延安学习,我被延安精神所感动,更为延安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力量而所折服。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一心想着为群众办实事,敢说敢做敢担当,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最终带领乡亲们让梁家河的面貌焕然一新,时至今日,梁家河也已告别贫困,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基层工作中勇于担当,在科技创新中敢为人先,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扎根人民、艰苦奋斗的底色始终不变。

五是传承延安精神,践行为民宗旨。延安精神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是贯穿于党的理论与思想中的精神气质,是内化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的灵魂。延安精神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传承延安精神品格,就是要矢志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许多年过去了,延安依然是共产党人心中不灭的灯塔,延河水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也寄托着新时代水文人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监测江河湖库的水位变化,更要守护共产党人的精神水位警戒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延安精神融入血脉,化作守护长江的磅礴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单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