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安全】水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隐患排查

来源:水环境室 时间:2025-06-12 作者:罗春艳 责任编辑:袁静

水质实验室涉及电、气、化学试剂等,安全风险点较多。为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月“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活动要求,结合案例经验,现对水质实验室安全管理与隐患排查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方面总结归纳如下。

一、深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

(一)危险化学品全流程管控、精细化排查

采购环节:建立危险化学品采购审批“双审核”制度,审核试剂用途合理性、审核存储及使用条件合规性。定期核查供应商资质,对供应商安全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供应商建立黑名单制度。

储存环节:危险化学品储存需严格遵循化学品特性与配伍禁忌。同时确保储存区域通风、避光、温湿度适宜。落实“双人双锁”制度,对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进行严格管控,定期盘点库存,保证账物一致,防止化学品丢失或误用引发安全事故。

使用环节:建立危险化学品使用台账,详细记录领用时间、使用人员、用量及剩余量等信息。在使用高毒、高腐蚀性试剂时,要求双人操作并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化手套、护目镜及防毒面具等,确保操作人员安全。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剩余试剂归位储存,严禁随意放置。如,2024年6月,德阳水文中心在一次模拟演练场景中就展现了现实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当实验人员违规操作移液管时,稀硫酸倾倒在手上,若不是演练中模拟了迅速的应急处置,现实中很可能造成严重灼伤。

处置环节:与具备资质的危废处理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安全责任与处置流程。确保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合规合法。设置专门的危废暂存间,配备防泄漏托盘等设施,对不同类别的危废进行分区存放,并张贴清晰的分类标识。定期对危废暂存间进行检查,防止危废泄漏污染环境。

(二)仪器设备安全性能深度排查

高压设备:制定高压灭菌锅“一用一检”制度,严格核查高压灭菌锅安全阀校验周期,每次使用前检查压力表、安全阀、密封圈状态,使用后填写设备运行记录。

电气设备:聘请专业电工对实验室电气线路进行检测,重点检查线路老化、过载、短路等问题,更换不符合标准的插座、开关及电线。对烘箱、马弗炉等大功率设备,单独设置配电箱并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精密仪器:建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预防性维护计划,明确各类设备的维护周期与维护内容,除日常清洁保养外,定期进行深度维护,包括气路清洗、电路检测、部件校准等。对超期未检或出现故障的设备,及时停用并联系专业机构维修,维修完成后进行性能验证,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移动设备:便携式pH计、电导率仪等移动设备统一使用原装充电器,定期检查设备电池续航能力,对老化电池及时更换,避免因电池问题引发安全事故。

(三)强化作业环境与操作全过程排查

通道安全:保持实验室通道畅通,主通道宽度不小于1.2米,严禁在通道内堆放实验耗材或其他杂物。

标识系统: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设置安全标识,对“禁止合闸”“当心腐蚀”等标识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标识清晰、完整,发挥有效警示作用。在气瓶存放区增设防倾倒链及气体泄漏应急处置流程图,在危险化学品储存区设置安全周知卡,标明化学品特性、应急处理方法等信息。

个人防护用品:建立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标准,根据实验操作风险等级,为员工配备相应的护目镜、防化手套、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并建立领用台账。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完好性与适用性,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防护用品。每月开展防护用品使用情况检查,对未正确佩戴或使用损坏防护用品的行为进行纠正。定期组织防护用品使用培训,确保员工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同时,在实验室合理配备灭火器、灭火毯、洗眼器、紧急喷淋装置等应急设施,定期检查设施有效性,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

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补充新型检测技术、新设备操作安全规范。在设备显著位置张贴操作指南与安全警示标识,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事项。同时,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参加设备操作培训与考核,强化正确操作意识,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时,因违规将试验所需镁粉、磷酸、过硫酸钠等危险化学品存放,且操作过程中未遵循规范,导致实验室内发生强烈爆炸,造成3人死亡。该事故凸显了设备操作与试剂管理不当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

(四)细化生物与辐射安全专项排查

微生物实验室与放射性检测室实施专项排查。建立安全准入制度,设置警示标识及门禁系统,未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二、隐患整改落实体系优化

(一)责任落实体系强化

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各级人员安全职责。明确“一把手”对实验室安全负总责,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小组负责小组内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安全员承担日常安全巡检、隐患排查等工作。

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目标、责任范围及考核标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

(二)闭环管理机制完善

优化隐患排查流程:实现隐患上报、指派整改、验收等流程线上化。检查人员发现隐患后,上传隐患照片、描述、位置等信息,系统将隐患指派至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责任人整改完成后上传整改照片及说明,验收人员进行现场验收,通过APP或平台形成隐患排查整改全流程电子档案。

加强整改跟踪督导:建立隐患整改跟踪台账,对未按时完成整改的隐患进行预警提示,由安全主管部门对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进行约谈,督促整改。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明确督办领导、督办部门及整改期限,确保隐患及时消除。

(三)安全培训教育体系升级

丰富培训内容:除原有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应急技能等培训内容外,增加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律法规解读等课程。

创新培训方式: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线下培训,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应急演练比武等活动,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四)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拓展

深化物联网应用:将智能传感器监测范围扩展至实验室温湿度、烟雾、漏水等环境参数,实现实验室环境全方位实时监测。通过物联网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当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报警,并联动相关设备进行应急处置,如启动通风系统、关闭电源等。

完善数字化平台功能:在安全管理数字化平台中实现安全管理数据的全面整合与深度应用,为实验室安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水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现实中,部分实验室仍存在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防护意识不足、隐患排查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不足犹如潜在的“定时炸弹”,威胁着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未来,我们应持续查找安全隐患,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人员培训与监督考核,筑牢安全防线,真正将安全理念融入实验室运行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