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我讲新思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文力量

来源:技术管理室党支部 时间:2022-06-17 作者:李子恒 责任编辑:袁静

编者按: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为引导青年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游局党委组织局属各支部开展了“我学我讲新思想”水利青年理论宣讲活动。各支部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工作实际,经精心凝练打磨,形成了15个宣讲作品,经评审组评审,确定获奖作品6篇,现进行第4期展示。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文力量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现在,这一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金句妙喻”,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指南,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水是生命之源。山水林田湖草,在这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中,水是最灵动、最活跃的元素,是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基础。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水文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文是研究水生态的基础科学,既古老又现代。水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而且是水生态系统的决定性要素,水生态环境的优劣既取决于水量的多少,也取决于水质的好坏,在于水量与水质并重。水文作为水的数量与质量监测、分析、评价、预测的权威部门,不仅掌握了水的时空分布,同时掌握了水的质量分布,因而在水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和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作用。

水量监测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已建成国家基本水文站3265个、水位站16068个 、雨量站53392个,其中长江委辖区内的数据分别是121个、255个和29个。这些遍布全国各省(区、市)和各大流域的水文站点,基本上掌握了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以及城市河流和流域面积虽小但具有重要功能的河流的来水情况。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水文系统提供的河流、湖泊来水信息,对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能力前提下,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定四产”原则是“十六字”治水思路的具体落实,也是水资源承载力的落地方向。可见,水文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而且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水质监测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竭力保驾护航。水文部门在河流、湖泊等重要水域设立了一系列的水质监测站点,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全国共有地表水水质站10962个,其中长江委所辖342个,通过定期及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各河流湖泊的水质状况,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国家及各省(区、市)都颁布了水功能区划,对每条河流和湖泊进行了水功能分区。对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段和湖泊,当其水功能区的水质达不到要求时,不仅不允许引进项目,而且要削减污染负荷,使之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的水质;对饮用水水源地,在其保护范围内,不允许有排污口,已有的要采取截污改道或者关闭等措施。可见水文部门的水质监测在确保水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水文服务为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力支撑。长期以来,水文服务于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运行、突发水事件应急处置和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水文事业取得蓬勃发展,水文在水旱灾害防御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自身行业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向好。新时代水文体系不断完善健全,服务效果更加显著。可见,水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的先行者。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水文事业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江水文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进长江水文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唾手可得,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同样是水文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江水文正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智慧水文建设,但水文服务产品单一、智慧化程度不够等也是现实的问题。要抓住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牛鼻子”,盘活内生动力,增强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协调好水文发展的内生特点至关重要。站网体系不完善、监测体系不健全、预测预报对“四预”支撑不够、专业协同度不高是发展不平衡在长江水文的具体表现。要把握内生问题,直面现实困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水文是当今水文工作的重点发展路径。水文工作全面绿色转型是水文发展的根本依托,更是最亮丽的底色。要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精准把握,转变思维方式,为长江绿色发展做出水文人应有的贡献。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联动是水文发展的必由之路。单打独斗不能持续发展,固步自封难以长足进步,长江水文应该依靠自身优势,与兄弟单位和各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分享机制,创建更加包容开放、互利共赢的水文体系。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数据共享服务社会是水文发展的根本目的。为社会提供便于获取、功能完备、数据详实的水文服务是长江水文的目标,更是整个水文行业的愿景。要立足实际,做细做实基础工作,积极宣传,做大水文这个“蛋糕”,更好服务大众。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互相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而水文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长远与当前、保护与发展、整体与分布、建设与管理、总体与局部五个关系。两者之间本就是一脉相承的,把握、理解、执行好这些理念和关系,对新时代水文事业发展大有裨益。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水文力量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高质量做好水文工作、完成各项任务落实,对于积极支撑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目前,长江水文深入分析了新阶段水文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通过建设功能完备的的综合站网体系、透彻感知的立体监测体系、智慧协同的专业支撑体系、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保障体系“五大体系”,不断深化“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有力支撑水利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长江水文将继续全力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认真开展水文基础资料收集,有力保障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水文测报能力提升,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水文建设,狠抓经济不放松,不断规范内部管理,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谱写长江水文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理念已经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环节,水文作为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突出,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技术室支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文力量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