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学习二十大心得体会

来源:岳阳分局 时间:2022-11-21 作者:王仕棋 责任编辑:金晶

在胜利结束的二十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此观点结合长江大保护的时代背景,本人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存之道

在全球变暖的大框架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在加快、程度在加深,在此种严峻威胁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观,树立生态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工具和手段的理念。陕西秦岭作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周边地区的项目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建章立制方面的重点规制。然而,从2000年起,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的问题层出不穷,并经历了长时间的“禁而不止、假禁真建”。期间,既有中央级媒体的报道监督,又有陕西省和西安市两级政府的多次整治。然而,直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第六次批示之后,在中纪委的直接进驻之下,针对秦岭违建别墅的专项整治才得以推进,从“禁而不绝”走向了“令行禁止”。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的案件表明把自然保护区划为自身的后花园是严重的违纪违法事件;我们要还自然以本来颜色,让子孙后代也能共享到这些天赐的礼物。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发展之禅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10月25日,“长江专项”首席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介绍,“经过估算推测,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2017-2021“长江专项”)现存数量约为8.86亿尾,资源重量为12.48万吨,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60年代的30.9%、80年代的58.7%。这表明,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前,长江鱼类资源总体呈持续衰退的趋势。”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充分的证明了恢复的代价将远远大于索取,长江十年禁渔的意义在于让长江水域不同鱼类在较长时间里自然恢复,让长江里高生态位的如江豚类动物能有充足的食物保持种群的稳定和发展。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发展理念,此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在黑龙江伊春,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良好的生态使这里成为旅游“打卡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当地群众将库布其沙漠的漫漫黄沙变为高产良田,依靠种植、畜牧、光伏等产业增收致富;在江苏连云港,随着海域生态持续改善,渔获又丰富起来……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决胜之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说人才培养的艰难,但也同样说明了生态环境恢复的艰难。根据统计资料推算,1949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8.6%-12.5%,而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截止2018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96%,即森林面积为220万平方千米。70年间我国净增的森林面积足以铺满整个新疆!而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有人要问:种树多了就能超越美国么?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设想有朝一日石油资源真的枯竭,以石油美元为发展动力的美国是不是就属于无以为继了呢,而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后是不是就理所应当的扛起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了呢。

二十大会议为我们擘画了一幅雄伟的发展蓝图,作为一名长江水文的普通职工,我愿在工作生活中认真学习体会二十大精神,争做长江大保护的践行者、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