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分洪工程读后感

来源:深圳项目部 时间:2024-12-31 作者:张鹏程 责任编辑:莫登华

荆江分洪工程,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防洪水利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段不朽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长江之治 始于荆江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位于长江中游,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河沙常年淤积,河床不断增高,每逢汛期,荆江大堤的安全都会成为一大隐患。历史上,由于治理不善,荆江大堤决口时有发生,频繁的水灾对当地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是在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条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1952年,30万军民汇聚荆江,大家一面准备,一面施工;一面做,一面学;一面计划,一面修正;不断改善操作方法,争取时间,克服困难,力争做到多、快、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仅用75天就完成了主体工程的建设。这一速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以想象的奇迹。它不仅体现了人民的力量,更体现了党领导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再战洪水 经受考验

荆江分洪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保障了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有效降低河槽洪水位近米,确保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安全。这一壮举,不仅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减少了荆江四口泄入洞庭湖的水沙量,发挥了江湖两利的显著效益。几十年来,荆江分洪工程始终守护着荆江大堤的安全。1998年,长江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灾,关键时刻,荆江分洪工程做好了再次启用的准备,分洪区成为抵御洪水的最后一道“安全闸”,对坚定人们的抗洪信心并最终夺取抗洪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方法 创新实践

荆江分洪工程的成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在建设过程中,工人们发挥了极大的创造性,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人员文伏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软地基处理方法,即在沙土地基上不打桩,直接修建闸门底板,以消除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破坏。这一设计理念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大突破,直接推动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这种创新精神,是荆江分洪工程能够快速建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总指挥部的号召下,各单位、各部门及每个人都下决心、订计划,互相挑战应战,要求立功,革命热情高涨。工程建设中亦大胆进行技术和工作方法创新,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缩短了工程时间。

荆江分洪工程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它更是一座为民服务的丰碑。它承载着“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见证了新中国的水利成就。即使在多年未曾启用的情况下,荆江分洪工程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准备,每年进行闸门启闭演练,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守卫着我们的家园。

荆江分洪工程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悟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团结、创新、牺牲和责任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激励着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荆江分洪工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